
可愛圖片很迷人,但有時候「太可愛」,反而讓影響認知發展,讓寶寶學得慢
可愛圖片很迷人,但有時候「太可愛」,反而影響認知發展,讓寶寶學得慢
因為對於剛開始認識世界的小朋友來說—
「越真實」的圖像,越能幫助他理解與學習!
市面上很多繪本與教具畫風童趣、風格繽紛,像穿靴子的貓、會笑的水果、彩虹顏色的動物等
確實吸睛又可愛、富有想像力,但…
孩子的認知發展,已經到能理解「可愛圖」了嗎? 🤔
一般來說要學習認知類的東西,最好的媒介順序是這樣:
1. 真實物品
2. 模型
3. 真實照片
4. 插畫或擬真圖卡(比例正確)
5. 可愛風格/卡通/線條簡化圖(比例失真)
所以,如果我們的目的是希望「引導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事物或學習行為」
那麼──用照片或高擬真圖片,會更有效!
圖片的「真實程度」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
心理學家 Simcock 和 DeLoache(2006)曾進行一項實驗:
讓 18 ~ 30 個月大的小朋友看兩種繪本
一種是真實照片,一種是卡通插圖
接著請孩子模仿書中的動作(例如梳頭髮、打電話)
結果看「照片書」的小朋友,明顯模仿得更精準到位【1】
另一項研究(Ganea et al., 2008)也發現
15 ~ 18 個月大的孩子,只有在看到「高度擬真的圖片」時,才比較能把書裡的知識,轉移到現實生活中
若圖片太卡通、太簡化,孩子反而不知道這和現實中的物品有什麼關聯
🤔【2】
👉 換句話說,圖片越真實、具體,孩子越容易理解、記住,甚至能立刻應用!
——
📌擬真圖片對孩子認知發展的3大好處:
1️⃣ 幫助理解現實世界
真實照片在比例、顏色、質地上的呈現
比較接近生活中的實物,有助建立正確認知
2️⃣ 促進「類化能力」
看見照片裡的蘋果,比較能聯想到餐桌上的蘋果;
但若是畫風誇張的卡通蘋果,可能會以為那是另一個東西
3️⃣ 減少認知負擔
卡通圖片常會出現誇張或不合常理的設計,例如 有臉的太陽 或 長著翅膀的狗,會讓孩子難以抓住物品的本質特徵
🚨 對於發展較遲緩或自閉症傾向的孩子來說,這一點更重要!
這些孩子本就比較難進行「類化」,若圖片太抽象或不具體,將更難與真實世界連結,導致學習效果大打折扣
🔍 擬真圖片能幫助他們:
✔ 更清楚知道「這是什麼」
✔ 建立正確語言與概念的連結
✔ 減少誤解與混淆,將書本知識延伸到生活中應用
那什麼時候適合使用「可愛卡通圖」呢?
根據目前的心理學與教育研究建議:
✅在學齡前階段(0~6 歲)
如果是希望幫助孩子認識真實世界的概念
建議多使用貼近 「真實的圖片或實體模型」
來幫助孩子建立清楚的概念
✅等孩子的語言與抽象思考能力逐漸成熟後(例如進入學齡階段)
再逐漸引入比較抽象或創意風格的插畫
鼓勵孩子發展想像力與創造力 🧑🎨
📌 不過~可愛插圖不是完全不好唷!
如果目的是說故事、陪伴、引起孩子興趣
那可愛圖更能發揮它的魅力✨
只是當我們想幫孩子建立清楚的認知或學習類化時
就要記得:
「圖片是孩子理解世界的重要橋樑,真實感越強,這座橋越穩固,孩子能連結得更好!」
———
總結
✔️想讓孩子認識世界、建立基礎認知 → 用擬真圖片
✔️想啟發想像力、引起興趣→ 可愛插圖也不錯!
當然,再好的繪本或教具,也比不上爸爸媽媽的陪伴與引導❤️
跟孩子一起共讀、聊內容、探索世界,就是最好的學習!
就降🫶😉
Reference
1. Simcock, G., & DeLoache, J. (2006). Get the picture? The effects of iconicity on toddlers' reenactment from picture books.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, 42(6), 1352.
2. Ganea, P. A., Pickard, M. B., & DeLoache, J. S. (2008). Transfer between picture books and the real world by very young children.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, 9(1), 46-66.
近期發表文章